980*123
浙江在线  >  金义新区新闻网  >  人文民俗
一碗手工番薯粉,胜却人间无数
2022-11-14 13:14:00来源: 今日金东 方柯 李方政

  美味的食物,往往贯穿了人的成长轨迹。它曾在你的舌尖沉淀,不易察觉。长大后,面对珍馐美馔的佳肴,依然惦记儿时记忆中的美食,比如那碗手工番薯粉。

  颇有年代感的木质门牌上,写着“番茹面加工作坊”,当初无意写下的错字竟成为今日的特色。今年77岁的周赛荣,在澧浦镇长庚村经营着这间番薯粉加工作坊,面积不大却客源不断。

  看似普通的番薯粉,一直藏着周赛荣的美食初心。当同行渐渐转寻其他生活路子时,他依旧执着地为一碗地道的番薯粉忙活着,这一忙便是55年。这是一门手艺,亦是一门艺术。“周赛荣手工番薯粉”今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手工番薯粉制作源于明朝末年,兴于清朝,已有近500年的历史。番薯块,这极为普通的食材,经过周赛荣的一双巧手和多年的经验,仿佛将岁月也沉淀在这一碗番薯面中。

  落叶萧萧,冬日已至,空气中还是弥漫着浓浓的秋意。在周赛荣的加工作坊门口,摆满了一筐筐的番薯粉块,因都爱吃他做的番薯粉,附近村民也需要早早地排队。口感韧滑是番薯面的特色。听说,很多客人来自孝顺,甚至义乌、武义。

  制芡糊,俗称打糊头,是制作番薯粉的第一道工序。将番薯淀粉加入桶内,用力搅拌均匀,当打搅成乳白色时,即成芡糊。“我们用的是沙畈水库的水,做出来的番薯粉还真的不一样。”周赛荣笑着说。朔白的红薯块,被水化开后,成为一道充满家乡风味的美食,如同周赛荣的笑容,藏不住冬日里的一抹温暖。

  在周赛荣眼里,番薯粉好不好,取决于番薯面饼炊得是否劲道。别看只是将芡汁倒入蒸笼中将其蒸熟,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活。加工作坊里的蒸笼共有6个抽屉,每到炊面时,周赛荣都会将蒸屉刷上薄薄一层油,把事先调好的乳白色的芡汁娴熟地舀进一勺,待6到8分钟后,再舀进一勺放到蒸笼里。“炊蒸面饼要柴火慢慢烧,火力不能太旺,不然做出来的番薯粉容易断。”周赛荣说。

  2小时后,周赛荣将煮熟的番薯面饼晾晒在空旷处,并用笔蘸取芡糊,写上订购者的姓名。“现在年纪大了,做个标记不会弄错。”周赛荣介绍。番薯面饼风干1天后,就可以用专业的工具刨成面丝。刨面的工具没有刻上自己的名字,但伴随周赛荣已整整50多年。古稀之年的他虽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一口气刨好几个面饼,但是面条的粗细依旧在他的手感分寸之间。当刨好的丝丝面条晒干后,等待的便是与“吃货”的不期而遇。

  当朴实醇香的猪油淋上

  鸡蛋汁液,和番薯粉来个亲密接触,翻炒间加上几许葱花,香味早已阵阵扑鼻。一口下去,那不易察觉的记忆,通过味蕾得以释放。五感通达,瞬间拉回儿时的时光,心便温暖起来。

  编辑:张静

分享到:
Copyright © 1999-2017 Zjol.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
X
选择其他平台 >>
分享到